09年4月22日这天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围绕着“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的主题,地学院学生会展开了一系列地球周活动。继中午的展板宣传之后,下午3点半石耀霖院士在综合楼414给同学们做了一场专业性强又不乏趣味性的地震知识讲座。
讲座由地学院常务副院长魏东平教授主持,魏教授介绍说石耀霖院士为研究生院的资深老师,自己也曾经是石老师的学生。石老师是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研究方向是地球系统科学——资源环境和减灾、地球动力学以及高等地球动力学,曾获2003年李四光地质奖。
首先,石老师以1976年唐山地震和08年汶川地震的实例开场,给大家展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照片,进而引出今天的话题“人类能否控制地震”。接着从专业知识角度分析了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以及地震预报的现状和难点。
日本有个民间故事讲的是惩罚翻身造成地震的鲇鱼,当然这是个传说,事实上当地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发生脆性断裂就会引发地震。那么设想,能够人为造成许多小地震,释放岩体内积累的弹性应变能量,从而避免破坏性大地震吗?研究发现,为了释放一个8级地震的能量,需要诱发1000000个4级地震或者32000个5级地震。而诱发这32000个5级地震,每天一个,需要工作88年;每周一个,需要614年;每月一个,需要2667年。困难可见一斑。而且,要控制地震、预报地震,必须了解应力场、岩体和断层的强度以及孔隙流体状况,但这些观测资料以现在的技术水平都难以得到。
讲到地震预报,石老师以Parkfield这个城市为例。这个自称“世界地震之都”的城市在1857到1966年,平均每21-22年发生一次6级左右地震,于是USGS在1985年预测会发生6级地震,还引来了新闻媒体的关注。结果,直到2004年才发生了这次地震。石老师随后以气象预报作类比,讲地震预报也要以经验预报、统计预报以及基于物理规律的数值预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并提出期待,希望在观测地壳深部关键物理量(如地应力)的状态和变化以及如何定量计算理解这些观测结果方面,年轻人能有所突破。
讲座临近尾声,石老师还循循善诱地为同学们解答疑问,他的大师风范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地学院:唐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