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一定要回来——访高志球

  • 日期:2010-11-02
  • 3142

“当时我要去美国的时候,我的父亲叫我不要去,我说我一定要去,我要学美国的东西,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一定会回来。”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志球在324接受地学院记者采访时说道。

对气象日主题的理解

记者: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您能谈谈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吗?

老师:好啊。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要认识自然,必须获得第一手的观测资料,否则任何科学研究都没有基础,同时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要认识到,观测不是简单的事,它本身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有好多的science在里面,不是有了仪器就能测量,随随便便采来的资料是有“沙子”的,我们没办法去“沙”取“金”,去伪存真。因此我强调:一、观测很重要;二、所有的科学家应该联合起来,资料共享、技术共享、方法共享,科学测量,使观测的资料符合国际标准。

记者:风能是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您觉得它的应用前景怎么样,您认为风能以后会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吗?

老师:风能的确是很好的能源,但是利用风能投资太高,要想利用好风能,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把成本压下来。另外,我主张全面开发,同时利用核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同时还要注意节能,加强全民的能源忧患意识,比如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记得关灯,现在天气暖和了就把家里的空调关掉等等,如果大家都注意节约,那么我们就发财了,因为减少开支就相当于创收。

心得

记者:我们都知道你的研究领域是边界层气象学和海-气相互作用,而众所周知,边界层气象学中的湍流是经典物理学至今尚未解决难题之一,海-气相互作用也涉及海洋和大气两个高度非线性的系统,研究难度也极大,您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这样的研究领域呢?

老师:湍流是世界性难题,但是不能说难就不去研究它,我们可以设法逼近它。我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研究它需要很好的数学物理基础,而我的数学物理很好,我特别喜欢解方程,对海-气相互作用、海-陆相互作用数值方程非常着迷,兴趣是最重要的,我十分喜欢我现在的工作。其实,不要说对湍流,我对边界层的认识也十分肤浅,可以说全世界都没有科学家敢说已经把湍流认识透的,但是我们可以做些探索,做出一些贡献,在大气边界层的发展史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我们都知道您是中国科学院引进的科学家,那么您当初为什么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一流的科研条件而回国呢?

老师: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很不一样,美国的上流社会华人很难进去,他们很多政策都是排外的,有很多所谓的霸王政策,我在美国总是有客人的感觉,可以说在美国的每一个成功的华人,包括其他成功的非美国人都有一段血泪史。我当时要去美国的时候,我的父亲叫我不要去,我说我要去,我要学美国的东西,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一定会回来。我现在有房住,有饭吃,有科研经费,孩子有学上,这就行了,国家重视我,把我当回事,我就很高兴了。

既要做“金银器”,也要当“陶瓦器”

记者:我知道您曾经在美国海军研究生院任教,您能否谈谈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有何不同,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有何区别?

老师:美国的师生之间互动比较多,上课时学生会坐在桌子上,下课以后会跟老师开开玩笑,谈谈天气。我在美国教的学生主要是美国海军军官,我没有接触美国重点大学的、像你们(指中科院研究生)是一样优秀的孩子,不好加以评论,但是总体上中国的学生要好一些,特别是数学物理更好。

记者:再有半年,我们就要回所跟自己的导师搞科研了,您能否就这半年的学习给我们提点儿建议?

老师:好的。我想对同学们说一句: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在哪。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该研究领域的导师,在玉泉路的这段时间,抓紧英文的学习,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了解导师将要给自己安排的工作,进行一些准备,自然过渡。另外,科研工作者就像大户人家的“金银器”和“陶瓦器”,既有像院士一样的顶尖科学家,也有同样做出杰出贡献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我们既要争当“金银器”,也要甘于做“陶瓦器”。

相关链接:高志球,研究员,1988年南京气象学院获大气物理专业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957月南京气象学院获大气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97月于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获大气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9-2000年于韩国延世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2004于中国气象科学院任副研究员,其中2001-2002年在美国研究生院做高级访问学者,2002-2004年被聘为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副研究员;200411月回国后至200512月于中国气象科学院任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首席研究员。先后参加或主持韩国科技部,美国国防部,以及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等等。研究方向为大气边界层物理,以及海-气、陆-气相互作用。

                                               地学院:房广洋供稿

                                                 影:谢歆 王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