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 Mon, 14 Oct 2024 14:41:23 +0000 Joomla! - Open Source Content Management zh-cn admin@admin.com (demo2.5) 地学院研究团队系统揭示被动大陆边缘俯冲起始机制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4297-2020-03-11-00-42-56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4297-2020-03-11-00-42-56

   地球板块构造体制之下,一个新的俯冲带的起始过程和机制是板块构造和威尔逊旋回理论最薄弱的环节。国科大地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李忠海团队为之进行了系统的动力学模拟研究,相关成果最近在《科学》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和国际著名地球物理专业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陆续发表。

   一般而言,板块俯冲起始可能发生在两个部位,一是大洋板块内部的薄弱带(洋中脊、转换断层、破碎带等);二是大洋和大陆的过渡带(被动陆缘)。无论是大洋内部还是被动陆缘的俯冲起始,都既可能是自发的(自身重力驱动),也可能是诱发的(远程作用力驱动)。关于大洋内部薄弱带的俯冲起始,前人进行了较多的模拟和研究(e.g., Zhou et al., 2018),一般认为年轻的上覆岩石圈(从而较小的阻力)是该自发俯冲起始的先决条件,从而转换断层和上盘洋中脊的三联点处阻力最小,最有利于俯冲起始的发生,而后向两侧拓展;该俯冲起始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两侧岩石圈较大的年龄差,而现今地球上转换断层两侧的岩石圈年龄差和密度差不够大,因此驱动力一般难以克服阻力而自发的俯冲起始。对于典型的被动陆缘而言,其岩石圈流变强度一般大于大洋内部转换断层处,因此更难以自发的俯冲起始,而需要额外的远程作用力的参与。那么到底需要多大的作用力?而这些作用力又来源于何种构造环境呢?

   首先,Zhong & Li (2019) 构建了新的、边界应力驱动的俯冲动力学数值模型,发现俯冲起始所需要的推动力随着大洋岩石圈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图1)。在正常的板块构造推动力下(~3×1012 N/m),年轻的大洋岩石圈(≤30 Ma)可在被动陆缘发生俯冲起始,但古老的大洋岩石圈和被动陆缘无法起始。进而揭示东南亚的年轻洋盆正在进行的俯冲起始与远程推动力相关(图2),但该作用力无法驱动大西洋型古老被动陆缘发生俯冲起始。

图1、应力边界条件驱动的被动陆缘俯冲起始模型

图2、东南亚年轻洋盆和大西洋古老被动陆缘的洋壳年龄对比

   进一步聚焦大西洋型被动陆缘的俯冲起始问题,考虑到现今西大西洋域已经存在两个小的俯冲带(南部的Scotia和中部的Lesser Antilles,图2c),那么直觉的想法是这些小的俯冲带能否沿走向扩展,从而诱发整个大西洋被动陆缘的俯冲起始呢?这种俯冲带沿走向扩展的演化历史也可能已经发生在其他地区(图3)。针对该问题,Zhou et al. (2020) 构建了系统的、高分辨三维数值模型,发现被动陆缘俯冲起始沿走向的扩展是比较困难的,需要的两个主要条件是被动陆缘的弱化及周缘俯冲板块较大的拉力(图4)。进而通过系统的地质对比,揭示大西洋被动陆缘无法沿着Scotia俯冲带进行扩展,但Lesser Antilles俯冲带的北向扩展是可行的,取决于现存薄弱带的弱化程度。

图3、现今地球上的板块俯冲带沿走向扩展的可能实例

图4、三维俯冲模式依赖于俯冲板块年龄、被动陆缘弱化程度及地幔岩石的应变弱化效应

   除了针对现代大洋板块系统的俯冲起始问题研究之外,进一步聚焦特提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古俯冲带起始动力学。特提斯演化可以看作多期次的威尔逊旋回,该过程伴随着地体与上覆板块的碰撞,进而与之相邻的大洋板块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俯冲带(图5)。针对这种地体碰撞诱发的俯冲带跃迁问题,Zhong and Li (2020)构建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揭示较大的边界应力及弱化的被动陆缘是发生俯冲起始跃迁的关键因素,进而发现被动陆缘俯冲起始滞后于地体的碰撞拼合,但时间间隔较短(10 Ma尺度),从而很好的解释了特提斯系统的岩浆记录并揭示其动力学机制。

图5、特提斯演化过程中的地体碰撞-拼贴与俯冲带跃迁

   该研究成果系统的厘清了板块构造体系新的俯冲带的起始机制,既解读了现今大洋板块俯冲起始规律,又揭示了特提斯系统等古俯冲带起始的控制因素;弥补了地球动力学演化的最薄弱环节,发展和完善了板块构造理论。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中科院先导专项B等的支持。

   李忠海团队相关论文:

   Zhou X., Li Z.-H.*, Gerya T., Stern R., (2020). Lateral propagation induced subduction initiation at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controlled by pre-existing lithospheric weakness. Science Advances, 6: eaaz1048.

   Link: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0/eaaz1048.full

   Zhong X.Y., Li Z.-H.*, (2020). Subduction initiation during collision-induced subduction transference: Numerical model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Tethyan evolu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5: e2019JB019288.

   Link: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JB019288

   Zhong X.Y., Li Z.-H.*, (2019). Forced subduction initiation at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velocity-driven versus stress-drive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6: 11054-11064.

   Link: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GL084022

   Zhou X., Li Z.-H.*, Gerya T., Stern R., Xu Z., Zhang J., (2018). Subduction initiation dynamics along a transform fault control trench curvature and ophiolite ages. Geology, 46: 607-610.

   Link: https://doi.org/10.1130/G40154.1

]]>
yuliye@ucas.ac.cn (李忠海) 最新动态 Tue, 10 Mar 2020 16:42:56 +0000
青藏羌塘早二叠世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获得新进展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3545-2017-01-10-03-02-10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3545-2017-01-10-03-02-10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北方高地,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羌塘地区地貌复杂、干燥多风、高寒缺氧,也被誉为生命的禁区。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前的地质历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地质记录来恢复。

在经典的板块构造学说中,一般认为冈瓦纳超级大陆(是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南半球超级大陆,它因印度中部的冈瓦纳地方而得名,包括现今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以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等)裂解,形成特提斯洋(在地质历史上存在过的,横贯赤道附近的大洋,以希腊神话中一位女神Tethys的名字命名),部分向北漂移的陆块碰撞、拼贴到欧亚大陆南缘,最终在新生代隆升形成了巍峨耸立的青藏高原。

20年来,地球科学学院张开均教授、张玉修副教授的科研团队,在青藏高原开展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对羌塘地区展布的沉积岩-火山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图1)。岩石学、岩相学、矿物学、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等研究结果表明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Sakmarian–Kungurian),羌塘地区覆盖有面积>68.4万平方公里,厚度达1.5-2.0公里的玄武岩,玄武岩具有洋岛型玄武岩(OIB)特征,指示地幔柱成因。同期地幔柱成因的玄武岩广泛分布在拉萨地体、藏南-印度北部、三江地区,乃至塔里木地体等地,羌塘地幔柱引起的玄武岩覆盖面积可达100万平方公里。该研究认为羌塘地幔柱在早二叠世冈瓦纳超级大陆(Gondwana)的裂解、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图2)。

近日,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科学期刊Gondwana ResearchIF: 8.743. Zhang Yu-Xiu, Zhang Kai-Jun, Early Permian Qiangtang flood basalts, northern Tibet, China: A mantle plume that disintegrated northern Gondwana? Gondwana Research, 2017, 44: 96-108.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42937X16304191)。

责任编辑:周逍遥

 

 

图1:(A)羌塘地幔柱的影响范围,(B)西羌塘和中羌塘早二叠世玄武岩的分布。图1:(A)羌塘地幔柱的影响范围,(B)西羌塘和中羌塘早二叠世玄武岩的分布。

 

图2:早二叠世羌塘地幔柱造成冈瓦纳大陆的裂解与特提斯洋的形成。图2:早二叠世羌塘地幔柱造成冈瓦纳大陆的裂解与特提斯洋的形成。

]]>
wangxi@ucas.ac.cn (张玉修,张开均(地球科学学院)) 最新动态 Mon, 09 Jan 2017 19:02:10 +0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启动实施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3256-2016-03-29-02-16-12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3256-2016-03-29-02-16-12     325日,由我校石耀霖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以下简称重大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研讨会在(玉泉路校区)第一会议室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校长丁仲礼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研究员等专家出席会议。

    丁仲礼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向到访的各位专家介绍了国科大科教融合的体制、小规模精英化的本科生培养方式以及院所融合的科研情况。他表示,本项目是学校历史上承担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年轻同志能够以此为平台,在院士专家的指导下,快速成长,为学校未来第二个重大项目而努力奋斗。

    柴育成常务副主任对获批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表示祝贺。他表示,本项目能够在50份立项建议书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随后,他从重大项目的基本定位、经验教训以及实施管理三方面分享了重大项目实施的经验体会。最后,柴育成常务副主任宣读了项目实施学术领导小组名单以及项目管理工作组名单。

    项目负责人石耀霖院士首先汇报了项目总体情况。该项目将着力于阐明青藏高原侧向生长及陆内造山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机理,探索该区构造演化和地震孕育环境的内在联系,实现地表构造变形、断层地震活动与深部三维构造活动相联系的定量化模型计算,探索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解释。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正在发育的青藏高原和正在破坏的华北克拉通之间的构造转换带,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十分强烈,整个地区都正在遭受着地壳缩短和水平剪切,并且伴随着垂直隆升作用,构成了青藏高原最新的、正在形成的组成部分。本次重大项目将在既有工作基础上,补充关键地区的地质观测和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探测资料数据,利用高分辨率超大规模并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区域既有和全新的概念性演化模型进行充分甄别、检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从而获得四维地球动力学时空演化模型,推进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对周缘演化和陆内造山机制的认识,提升我国地球动力学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并为我国在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奠定新的理论基础。

与会专家听取了首席科学家石耀霖院士与各课题负责人的汇报,讨论了项目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并提出了意见与建议与会专家听取了首席科学家石耀霖院士与各课题负责人的汇报,讨论了项目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并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陈颙院士首先发言并提出宝贵建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陈颙院士首先发言并提出宝贵建议

项目实施学术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培震院士发言项目实施学术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培震院士发言

地球科学部三处处长于晟研究员发言地球科学部三处处长于晟研究员发言

出席项目启动会的还有地球科学部三处处长于晟研究员,科研处处长乔从丰教授。项目实施学术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培震院士、陈运泰院士。项目专家陈顒院士、张国伟院士、邓起东院士、刘启元研究员、王二七研究员。课题负责人高锐院士、张怀教授、郑文俊研究员、陈九辉研究员。学校科技处和各课题组相关成员也出席了启动会。

]]>
yuliye@ucas.ac.cn (常越/文(地球科学学院),瞿武林/摄(地球科学学院)) 最新动态 Mon, 28 Mar 2016 18:16:12 +0000
BBC报道我校科研人员研究成果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3223-bbc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3223-bbc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新闻(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news)对我校石耀霖院士进行了采访,并以“The impossible ice caves that stay frozen through summer”为题详细报道了其课题组关于冰洞的研究成果(http://www.bbc.com/earth/story/20151211-the-impossible-ice-caves-that-stay-frozen-through-summer)。

石耀霖院士和杨少华博士一篇关于山西宁武万年冰洞冰体持续存在机制的数值模拟文章引起了BBC News的注意。冰洞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常年保存有冰体的洞穴。在年平均气温高于0℃的自然条件下存在少量常年保存有冰体的洞穴,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现象。山西宁武“万年冰洞”是国内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冰洞,如何合理解释其内部冰体的形成和保存机制是一个科学难题。

研究团队通过有限元暂态数值计算,模拟冰洞四季热传递过程认识到,冰体得以持续存在的控制因素有两个:(1)冬季外部空气比冰洞内空气冷,外部冷空气通过冰洞口,与冰洞内空气发生自然热对流,使冰洞内部冷却;春、夏、秋季外部空气比冰洞内热,冷空气沉在洞底,效率很低的热传导不足以使冰洞内温度显著上升;(2)由于冰一水相变潜热作用,即使夏季靠近洞口部分冰体融化,也需吸收大量热量,从而进一步阻止冰洞内部冰体的融化。计算结果显示,如果一些冰洞开发为游览景点后在洞口设置密封门,切断冬季冷空气进入洞内自然对流冷却洞体的通道,冰洞内冰体在不到40年时间内将全部融化,“万年冰洞”将被人为破坏。

    这项研究不仅对科学普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冰洞的科学保护敲响了警钟。美国科学新闻网也进行了相关报道(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how-melt-ice-cave)。



]]>
yuliye@ucas.ac.cn (常越) 最新动态 Tue, 22 Dec 2015 16:36:00 +0000
实验室学术报告:广域次声台网在地震和震前观测到的一些现象的报道和分析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51-pnu0e6vmgpk9cos1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51-pnu0e6vmgpk9cos1

报告题目:广域次声台网在地震和震前观测到的一些现象的报道和分析
报 告 人:杨亦春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

报告时间:2014120日(周 一)

9:3011:30

报告地点:中科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会议室

科研楼西楼106

报告简介:

应用我国研发的广域次声传感器阵列,监测到了2013420日四川芦山(雅安)地震的瑞利波激发的同震次声波,进行了定位并发现研究一种在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次声波,揭示其与地震发生的空间、时间、强度的对应关系。

在一系列Ms6.0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前2周以内检测到的一种频率范围0.001Hz0.01Hz的次声波,其特征有:幅值范围50Pa200Pa,持续时间半小时至4小时,传播速度10m/s30m/s,震级越高信号越强。通过建立广域次声传感器网络,成功定位了芦山地震4天出现的异常次声波,和巴基斯担地震前12天出现的异常次声波。通过对8年时间连续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这类次声波的出现规律,同时对其产生机理提出了大地起伏激发次声波的假设。

报告人简介:

杨亦春,男,196612月生,20006月博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现从事次声学和阵列测量技术研究。

]]>
最新动态 Wed, 15 Jan 2014 16:00:00 +0000
国科大地学院杰出贡献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会在雁栖湖校区召开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50-9zqxolhhtmpkomzt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50-9zqxolhhtmpkomzt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邓勇讲话
点击查看原图
苏刚讲话
点击查看原图
孙文科介绍
点击查看原图
颁奖现场
点击查看原图
刘嘉麒发言
点击查看原图
任晓华发言
点击查看原图
会议现场

9月10日,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国科大地学院)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国科大地学院杰出贡献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会”。国科大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邓勇教授、副校长苏刚教授,地学院执行院长孙文科教授等领导出席了本次表彰会。会议由地学院副院长王多君教授主持,来自各培养单位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地学院本部教职工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表彰会。

邓勇为会议致辞。他谈到,地学院值此教师节之际表彰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值得称赞。看到本次表彰会中接受表彰教师教龄最长的为35年,最短的也有10年时,他很感动,并强调正是这一批长期以来奋斗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才把科学院地学口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培养非常好的支撑起来。最后,邓勇对国科大的办学理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他说道,国科大地学院应该是中国科学院地学口相关研究所共同所有的,这个学校是中科院所有研究所共同的,希望大家共同分享这一份自豪,共同创造国科大的未来。

苏刚简要而详细地介绍了学校各个校区的运行情况以及学校未来的教学规划问题。之后,孙文科就地学院的发展情况和教学工作等方面向大会做了汇报。地学院副院长周元泽宣读了《关于杰出贡献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决定》。陈运泰等108名教师荣获地球科学学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范春林等24名教育工作者荣获地球科学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颁奖仪式过后,刘嘉麒院士代表获奖教师发言。他首先感谢了母校和母校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培养。看到母校一天天的发展与壮大,他说“我觉得,的建立应该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举。它开辟了一条把科研和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最后,他对母校及母校的未来发展表达了良好的祝愿。随后,来自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任晓华老师代表教育工作者做了发言。她深情回顾了地学院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对母校的浓厚感情。她说:“我庆幸我的选择,因为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岗位上,我时常都分享着研究生们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与荣耀,时常都感受着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带给我们的重大科研发现和科学进展 ”。

下午,获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与地学院本部教职工进行了座谈。座谈会气氛热烈,与会人员发言踊跃,大家就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沟通与探讨,其内容引起了与会教师的热烈反响。会议结束后,在地学院党总支书记范虹老师的带领下,与会全体人员参观了国科大雁栖湖校区。

几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在地学院成立35周年的教师节来临之际,“国科大地学院杰出贡献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会”的召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弘扬了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工作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持科教融合、培育创新人才的积极性,表达了地学院对奋斗在教育一线广大教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对地学院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学院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常越 供稿

附件:任晓华_在国科大地球科学学院成立35周年教师节会上发言[1].doc]]>
最新动态 Thu, 12 Sep 2013 16:00:00 +0000
地球科学学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49-ilrkgdd8lsntkla1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49-ilrkgdd8lsntkla1

孙文科(左)、朱日祥(中)与侯泉林(右)

孙文科(左)与朱日祥(右).

会议进行中

大会全体成员

2012年10月26日,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地学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院务委员会委员朱日祥院士、孙和平研究员、朱怀诚研究员、黄良民研究员、刘禹研究员、陈洪滨研究员、高星研究员、夏燕青研究员、侯泉林教授、孙文科教授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地学院院长、院务委员会主任朱日祥院士主持。地学院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办公室主任及学术秘书列席会议。

根据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的“科教融合”办学方针,国科大基础学院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体制。院务委员会全面领导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委员由来自各相关研究所及基础学院的专家组成,由国科大聘任。院务委员会工作由学院院长主持。

地学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朱日祥院士提名、国科大校务委员会批准组成,院务委员会16位委员来自中科院地球科学相关学科的13个培养单位和地学院,他们不仅是地球科学相关学科的专家,同时还是培养单位的所级领导、校领导以及地学院领导。

会上,朱日祥院长首先发言,他说院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地学院的高级咨询机构,是“科教融合”的粘合剂,《基础学院工作条例》的根本是如何“融合”,今天国科大的“科教融合”较之58年计划经济下科大的“科教融合”更为不易,我们要勇于尝试,完成使命。同时朱院长就如何实行“科教融合”提出了几点重要建议。

根据议程,院务委员会委员、副校长侯泉林教授在会上发言。侯泉林教授认为, “科教融合”的起步阶段关键是“理念融合”,应该以培养一流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吸收各研究所的学术大家的思想,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注意教学方式,集思广益,以形成有效的办学模式。接着,地学院执行院长孙文科教授介绍了地学院和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相关情况。

之后,围绕“科教融合”的议题,各位委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探讨,气氛热烈。讨论内容涉及研究所鼓励研究人员在国科大上课的具体措施、地学院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问题。通过会上的交流,使大家看到了在“科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探讨了可行的解决途径,同时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科教融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朱日祥院长就会议达成的共识做总结发言。一是建议中科院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培养单位将研究人员在国科大的课程教学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给与绩效奖励及政策支持,吸引科研人员参加课程教学;二是建议中科院相关部门设立“科教融合”体制创新探索研究项目;三是建议中科院相关部门设立专项科研项目,由基础学院牵头,联合培养单位相关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加强科研方面的“科教融合”;四是出台京外教师来京授课的相关政策,就授课教师的时间安排、排课方式、食宿交通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五是推动地学院专任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所相关科研课题。

会议历时两个半小时圆满结束,委员们说这次会议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感觉是在讨论自己的事,将成为国科大地学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
最新动态 Wed, 31 Oct 2012 16:00:00 +0000
第三届地球科学学院校友理事会在我校召开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48-ugnafsqdkos5dovv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48-ugnafsqdkos5dovv

69(周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校友会在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举办了第三届理事会会议,来自全国各地及本部的60余位校友相会母校,汇聚一堂,共商校友工作。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校友会理事86级校友赵平研究员主持。首先听取了地学口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林秋雁副教授所做的工作报告(2006~2012)。在过去六年间,地学院校友会围绕校友会主要职能:联络校友感情和回馈母校,开展了大量校友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在各培养单位和校友的支持下搜集整理了1978~20113410695位校友信息,整理了多年来人才培养情况。二,召集举办了包括研究生院30周年校庆在内的三次大规模的校友返校活动,从2002~201121次利用各种学术活动等机会看望各地校友。三,开展了学术讲座、授课、捐赠著作等多种形式的校友回馈母校活动。通过上述工作,加强了校友联系,增进了校友感情。但是相比较校友工作开展较好的兄弟单位,还需要在多方面更加努力。相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培养单位的支持、各界校友的帮助,新一届理事会将把校友工作推向新的层次。

   研究生院校友会理事长华光宣读了第三届地学院校友会会长,副会长,名誉会长,荣誉理事任命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在随后的讲话中他肯定了地学院历任领导对校友工作的重视和地学院校友工作取得的成果,指出校友会在共享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助力。

新一届的地学院校友会会长由石耀霖院士担任,81级校友孙文科教授,85级校友马石庄教授,88级校友侯泉林教授任副会长,原地学部主任何铸文教授任名誉会长,78级校友刘嘉麒院士等13人为荣誉理事。会议通过了由94级校友张健教授为理事长的新一届校友理事会组成,其中包括82级校友史保平教授在内的9名副理事长,81级校友刘征宇教授等50名校友任理事,96级校友马麦宁副教授任秘书长,杨心平等5人为副秘书长。新的理事会成员既有毕业多年的78级校友,也有刚步出校园的2006级校友,还包括相关培养单位的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随后石耀霖院士为理事会成员颁发证书并讲话。他指出校友工作离不开领导重视和热心的校友工作者,在此基础上,上一届理事会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在联络校友,推动校友回馈母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何铸文教授回顾了研究生院创建初期的研究生教育工作,79级校友翟明国院士、81级校友万卫星院士、86级校友周忠和院士回顾了在校学习生活经历,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收获颇丰,并表示将积极配合校友会工作,提供必要帮助,并对校友会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希望在校友信息整理、校友分会建立等方面更加努力。

张健理事长汇报了本届校友会的工作设想,在认真听取研究生院校友建议基础上,一如既往做好校友信息整理、活动平台建设等基础工作,推动各培养单位的校友分会建设,以此为契机宣传各单位人才培养成果;加强与海外校友联系;筹划建立海外区域性校友会;开展学术交流,内部通讯等多种形式的校友活动。

地学院副院长99级校友王多君副理事长主持下面的议程:

中国地震局85级校友阴朝民副局长,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6级校友赵平副所长、副书记,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90级校友王赤副所长,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部主任王英辉(本由中科院大气物理所87级校友程新金副所长作报告,后生病未能参会)。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所所长86级校友周忠和院士,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长90级校友王敬泽分别介绍了各单位概况、研究生培养情况、校友工作等。

88级校友研究生院侯泉林副院长向校友们介绍了近年来研究生院发展情况,地学院院长、实验室主任孙文科教授介绍了地学院和中科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概况并汇报了实验室近期工作。

下午会议由理事长张健教授主持:为理事自由发言和讨论并秘书处成员商议了校友会今年应落实的具体工作任务。

 

第三届地球科学学院校友理事会会议既已结束。用一首歌的歌词来结尾:

来不及感慨,来不及回味,让时代检阅让时光评说,我们把蓝图再一次描绘,多彩的梦满载理想,一同向着未来放飞。

地学院:曾祥方 供稿

]]>
最新动态 Tue, 12 Jun 2012 16:00:00 +0000
2011年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开始申请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47-3dbierqdpo0qrhbj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47-3dbierqdpo0qrhbj

2011年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开始申请

2011年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申请工作已经开始。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及管理办法见附件,欢迎广大研究人员积极申请。

  

联 系 人:林秋雁

联系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编:100049

联系电话:+86-10-88256488

电子邮箱:linqy@gucas.ac.cn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11524

附件:2011通知.doc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条例.doc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doc]]>
最新动态 Mon, 13 Jun 2011 16:00:00 +0000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自然过程碳排放” 项目启动会在研究生院顺利召开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46-jp6wxxjmykgzzyu9 //www.lotudent.com/index.php/zh-CN/zspy/zsgz/11846-jp6wxxjmykgzzyu9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任务3“自然过程碳排放” 项目启动会于201155日上午8:30~12:00在我院计算地球动力实验室会议室(玉泉路园区)召开。“自然过程碳排放” 项目包括“煤炭开发中的碳排放”、“煤田自燃中的碳排放”、“石油天然气开发中的碳排放”、“近海碳固定与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排放”和“中国干旱盐碱地区无机碳汇强度估算”等五个课题,该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各课题任务协调和数据汇交等工作。

参加项目启动会人员40余人,包括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院士)、科学院主管部门领导(资源环境局冯仁国局长、固体地球处张鸿翔处长、大气海洋处吴园涛博士)、项目承担单位领导(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叶中华副院长/教授、侯泉林副院长/教授、科研处长乔从丰教授、王艳主管)以及各课题负责人(研究生院琚宜文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余志伟教授、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家雄研究员、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新疆生态所李彦研究员、青岛海岸带所邵宏波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曹代勇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宋现锋副教授、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究中心毕建涛副研究员)以及研究骨干人员等。

启动会由任务3项目负责人侯泉林教授主持,叶院长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丁仲礼院长、吕达仁院士、冯仁国局长和张鸿翔处长等主管部门领导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研究生院将支持项目组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专项领导小组的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按质按量地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战略研究任务。

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院士从专项的层面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专项的立项背景、总体概况、专项4个任务群及15个项目的任务及其所在位置进行了说明。吕院士希望各位科学家在从事专项科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深刻体会领悟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并从专项的国家需求、人类福址和科学本色三个方面对各位科学家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指示。

任务3“自然过程碳排放”项目及5个课题先后汇报了研究技术路线和2011年具体实施方案,吕达仁院士、冯仁国局长、张鸿翔处长等专项领导和专家针对每个课题目标和预期成果,结合每个课题特点,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各课题负责人表示将在课题任务实施过程中贯彻和执行主管部门及专家们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和课题的各项任务。

最后,在专项领导和项目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下,在项目组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自然过程碳排放项目启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这次项目启动会的成功召开,也促进了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加深了对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的理解,为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学院:潘结南 供稿

]]>
最新动态 Thu, 12 May 2011 16:00:00 +0000